高级会员
- 积分
- 749
- 威望
- 361
- 贡献
- 238
- 兑换币
- 0
- 注册时间
- 2009-3-20
- 在线时间
- 75 小时
|
1贡献
看到很多同学在论坛上、qq群上问“用什么型号光电管”等等之类问题,个人觉得不应该这样问,参考别人的不如自己去试,型号没有最合适只有更合适。其实这个比赛虽然使比赛但是更需要交流,看到EDN上有人写这个比赛参加者之间互相保密,比赛一结束某些强队抱着车子生怕大家拍到元件结构等等(自己去年参赛时也有这样的可笑想法)...这样毫无疑问不利于每个人的进步也不符合大赛的宗旨。希望下面几届在参加的时候或者在参加完结束的时候增加交流,共同探讨。当然,“用什么最好”“该怎么做”这样的问题最好成为“为什么”“有没有可能”。
光电管检测走过很长的弯路(其实弯路事有益的),琢磨了几个月,从开始的10cm(距车轮中轴,下同)到后来能稳定检测30-35cm,有风险地检测40-45cm,写下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。
提出问题:
1.前瞻很重要,如何提高前瞻?
2.光电管如何选型?
3.发光方式与接收方式怎么安排?
4.采样与滤波有什么样的策略?
5.前瞻多少最合适?20cm?30cm?or ...?
1.我们传统的思路是前瞻很重要,譬如第二届的时候大家都开始加长舵机臂长,越远越好,那么如何提高前瞻呢,我想大概是从器件选择、器件使用、信号采集、软件分析等角度来做文章。
2.光电管(本文只讨论红外)无非有两种,对射式与反射式。这里说的对射式指的是产品常作对射用,而在小车中当然还是以反射方式来用;而反射式指集成了发光与接受的对管,外面有塑料封装。为了获得大前瞻,大部分进入决赛的队伍都使用的是前者,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一个透明发光管(1个?2个行不行?)+一个套着黑色热塑管的接收管。而也有队伍利用后者低处放置,为实现准确的起跑线检测。
选型的一个原则,发射管与接收管对波长最敏感的位置应该靠近,比如都是对850nm光最敏感;
第二个原则是,发光管出射角要小。这个是大好还是小好可以探讨。当时计算过,如果10度的出射角,在大前瞻条件下,光斑会非常大,这个大是以线宽为参考的,思考下在多光电管情况下,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
第三个就在你的发光方式(这个选择与研究很重要)下,不同型号的发光管配不同型号的接收管,哪种效率最优?那么什么是最优?这就要权衡了,能耗、距离、稳定性...
有没有小技巧:各个管子尽量选择一致,测量的方法大家都可以研究一下
3.发光方式是最关键的,许多强队都用了大电流脉冲的方法,也就是调制。大电流脉冲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语,核心思想是“高亮”“瞬时”。在这一个思想下,就有无穷的发挥了。按照这两个要求,我至少试过5种发光方式,包括发光管个数、发光管串并联(很好,但是最后没采用)、去电阻(越来越靠近了)、直接加电压(最终方案)。当然还有很多路要走,如何给电压给多少,耗能怎么办?飞奔你聪明的脑袋吧
接收方式略,与发光方式有关,有很多细节考虑。
4.高前瞻的代价是信号的不稳定,管子在结构上不可能装成严格平行,远距离势必造成误差的放大,环境光怎么办?进AD后这些数据怎么用?我的建议是,在以下几点上做文章:参考电压;软件方法统一管子特性(武科大会心一笑);剔除错误信号群。这些方法都是在点滴试验出来中出来的,从没人告诉你怎么做,花的时间多了就想到了,所以多思考肯定能想到办法
5.前面提到了舵机臂长,从第一年大家老老实实用配件的臂,到第二年有队伍加长臂长,第三年清华开始实验到底多少合适。和这个问题一样,前瞻多少是合适呢,这对于每个系统也不一样。可以肯定的一点,不是越远越好,和摄像头不一样,我们是只能看到一行的跑步方式,我看着终点跑一百米未必最好。而看得远也是有代价的,“瞬时”方式意味着你要刻意浪费很多时间。
这个最优系统有太多影响因素,做小车的时候就像是军事在指挥各路人吗,几十个因素互相权衡,牺牲一部分丰富一部分,最终为了战斗的胜利。我想这大概也是小车比赛的魅力 |
|